知名音樂評論網站 Pitchfork 將被併入 GQ,令音樂人悲憤。媒體的未來何去何從?

Pitchfork 是由 Ryan Schreiber 在 1990 年代於美國明尼蘇達創立 ,堅持每天發表唱片評論。起初主要專注在 Indie Rock 領域,其後亦發展到 Hip Hop, Jazz, Pop, Folk 等曲風專輯介紹。當時 Rolling Stone 和 Spin 等音樂媒體都未數位化,自此 Pitchfork 在音樂圈便開始打出名號,進而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。2015 年,媒體集團康納仕 Condé Nast 收購 Pitchfork。

知名音樂評論網站 Pitchfork 將被併入 GQ,令音樂人悲憤。媒體的未來何去何從?

Pitchfork 是由 Ryan Schreiber 在 1990 年代於美國明尼蘇達創立 ,堅持每天發表唱片評論。起初主要專注在 Indie Rock 領域,其後亦發展到 Hip Hop, Jazz, Pop, Folk 等曲風專輯介紹。當時 Rolling Stone 和 Spin 等音樂媒體都未數位化,自此 Pitchfork 在音樂圈便開始打出名號,進而獲得不可動搖的地位。2015 年,媒體集團康納仕 Condé Nast 收購 Pitchfork。

本周稍早,總監 Anna Wintour 宣布裁掉包含總編輯的一半人員,並將 Pitchfork 組織納入 GQ 中。 Condé Nast 的狀況也不太樂觀,除了 Pitchfork 之外,預計整個集團可能需要裁撤 300 人,約 5% 的員工。

雖然音樂界對於 Pitchfork 改組感到不捨,也為被裁撤的員工打抱不平。早在 2019 年,就傳出 Pitchfork 可能為文章加上付費牆( Paywall ),雖最後沒有付諸實現,但足以顯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。 在當今媒體生態中,能夠靠訂閱生存的網站並不多。那些被廣告霸佔的版面,往往千瘡百孔到令人不忍直視。

在營收不振之下,縮編和改組是可以理解的,但決定把一個線上原生的音樂媒體併入紙本起家的時裝雜誌?恐怕不是明智的決定。當然 GQ 已經高度數位化,但仍然不會改變它的本質:收費為品牌和名人服務,而 Pitchfork 是音樂評論網站,強硬的要將其納入男性風尚的範疇,難道不覺得太過狹隘?我無法想像 Pitchfork 屈就委身於小小專欄,但願深受信任的 pitchfork.com 還能繼續經營下去。

ad ad